怎样做到每周读一本书

/ 0评 / 1

19年年初给自己制定的一个小目标是每个月读四本书,除了8月份之外,其他每个月都做到读至少四本书,其中一月份读了7本书。19年读的书也因此是往年的2-3倍,大约读了50本书。之前好奇一些人是怎么做到看那么多书的,结合今年的读书经验,做一些总结。

挤出时间看书,是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所谓挤,就是把原本用来干其他事的时间用来看书,比如地铁上、马桶上、饭桌上、沙发上、床上,这些零碎的时间每天积攒起来,至少会有2个小时。

选合适自己的看书方式,或者也可以是听书,但发现听语音阅读的书,一来阅读速度很慢,二来需要用比看更多的专注力,适合在走路或不适合看手机的场景下使用。所以我还是选择看书,而非听书。因为零碎时间和场合的限制,不适合阅读纸质书,所以电子书是最好的选择,我用的是微信阅读。经典而又没有电子版的书,则需要买纸质版做收藏,甚至一读再读。

学会带着问题放狗,为什么要看这本书,这本书写的如何,作者想表达什么,想从中学到什么。电子书的优势就在这里,可以先看简介,看目录,试读章节,简介可以知道这本书想表达什么,目录可以看作者为了表达所呈现的思维结构,试读章节可以了解作者的表达能力或者知识沉淀。这样根据简介和目标可以针对性的着重阅读想看的部分。

一些作者因为表达能力有限或译者翻译的能力不足,原本想表达的内容看起来会非常难懂——“你到底是想说什么?”  一些作者表述非常之啰嗦,或者因为字数不够无法出版,一开始就陈述清楚的观点,用了全部剩余章节来进一步展开描述或证明。

如果相关领域的知识沉淀不足,表达也会受限,而且会引用错误的甚至荒谬的例子做论据,这样的书是不值得看的,比如有本育儿方面的书,里面所有提到的例子都是模糊的年代,模糊的人名,即便想查证也无从查起,搞不好是作者道听途说甚至瞎编的用来佐证自己的观点,甚至说某科学院做过一个实验,将悲观的人的唾液汇集起来可以毒死小白鼠(确定不是被这些唾液淹死的么),以此来说明乐观情绪对于健康的重要性。

想清楚自己想通过看这本书学到什么,再结合上面的观察有的放矢。可以快速的阅读那些啰嗦的、浪费时间的、对自己不重要的部分,即便事后需要做查证,也可以随时从裤兜里掏出自己的那根手机查阅,这也是电子书的另一个好处。

以上的读书方式,不适用于阅读技术书,技术书因为要结合实践,而实践本身要反复,可能几页的内容也要花几个小时才能完全搞懂接着往下看。所以看一本好的技术书可能要按月算,也有些技术书因为足够啰嗦或过于偏理论,可以快读。

以下是今年看过的书里觉得不错的一些:

《冰山是怎样融化的》
《经营者养成笔记》
《跌宕一百年》
《大败局》(Ⅰ、Ⅱ)
《毛泽东传》
《邓小平传》
《荒诞医学史》
《奈飞文化手册》
《腾讯产品法》
《你凭什么做好互联网》
《物理学的进化》
《活着》
《凤凰项目:一个IT运维的传奇故事》

知识共享许可协议  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 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