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元宵节前的不久,北方暴雪,突然的降雪让一些城市的交通陷入瘫痪或不遂。那天夜里,原本2.5小时的高铁,愣是慢慢悠悠地晃荡了差不多4个多小时,终于在零点三十分左右到达了目的地。高铁站的外面依然飘着稀稀落落的雪花,原本出站时候还拥簇的乘客在走出车站的时刻彷佛全部都踏上了回到自己归宿的办法——高架桥上是数十厘米后的积雪,偶尔会看到有私家车或出租车向各自前进的方向挪动。回家,唯一的办法是打车,因为事前已经告诉家里人不用接,按照原计划我是坐公交回去的,而最后一趟公交并不经过自己家门口。

看了看路程,大约9公里多,如果打车,无非是在深夜、积雪、路滑的状况下被多宰几倍的价钱。当好不容易踩着积雪和冰走到高架桥的十字路口,索性决定走路回家,听着耳机中的音乐,感受着雪花落下的丝丝凉气,借机消除内心的焦虑与失落。

大概2点30分,到家了,雪停了。

从春节开始便持续在生病的状态,发烧、咳嗽、背部疼,这期间总会有各种各样的想法,甚至想起有人利用疲惫战术做刑讯逼供。更多的焦虑是来自环境,来自大环境和小环境:

从了解的一些情况看,今年民营企业和政府系统的人员会是非常艰难的一年,大型央企/国企和互联网公司也会是苟延残喘的状态。 若非有海外现金牛业务,全社会的经济的全面下滑将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 收入会停滞或下滑;
  • 支持或预算或减少甚至腰斩;
  • 收入降低带来的社会矛盾会愈加尖锐。

当没有更多的信息能够带来希望,这样对于环境的感知和认识会愈加深刻,焦虑便也逐渐变为抑郁。

情绪波动是总会有的,低落、低沉的时候甚至会忍不住自测下自己是不是患上了富贵病——抑郁症。结果总是乐观的——身体还没有放弃自己——距离抑郁症还远得很的。depressed(郁闷)的时候做具体的、复杂的事情是没有耐心的,但也总要想办法来缓解症状、走出阴霾。

看电影

集中一段时间,看了硬盘里躺了许久、渴望了许久的电影,尤其是那些曾经让自己热血沸腾又或者思考许久难以忘怀的电影。观看这些影片的期间,似乎能够让自己忘却自己,沉浸在剧情之中,但相比正常状态的观看,又缺少了一点能够真正让自己情绪或精神恢复的“要素”,哪怕是《飞驰人生2》。

看电影虽然是一种方法,但也并非能够完全解决自己的问题,毕竟,电影结束之后终究还是要面对生活,还是要回归生活,还是要忍不住对于未来产生忧虑。

看书

看书在缓解内心的问题上和看电影是类似的,都是在某一段时间里让大脑暂时不用去考虑自己的问题,而是去理解作者想传达的意思。不同之处在于,阅读的过程本身也是和作者交流的过程,只不过作者本人“不知道”罢了,这交流仅仅停留在对于书籍文字的思考、反问、质疑。

读什么样的书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交流”过程中启迪自己,开阔眼界,不至于久久徘徊在自己心境的一个时间点。如果恰好阅读到一本好书,或者一名智者型的作者,看书的作用和价值要远远大于娱乐性的影音体验。

运动

人们常说,冥想、运动、晒太阳能够让人的心情好起来。冥想我是试过的,虽然不常做,但类似于打太极拳一般的效果,感觉暖流流过全身,像劳作了许久突然一次的全身按摩加桑拿浴。

我常做的运动是跑步、机械和游泳,运动的过程可能也是和冥想类似,是在做重复的动作过程中让大脑不至于想太多,毕竟首先感受的会是肌肉的酸痛、身体的疲惫。

相比有氧运动(如游泳),机械的力量锻炼在心情烦躁、情绪低迷时候相比正常状态下会更有效果,次数变多、时间变长、负荷变大。情绪低迷和自我怀疑的状态反倒会降低游泳这样运动的兴致和耐力,也就是,游不动。

交流

那天晚上走路回家,恰好是出差归来。出差期间和同事的交流、沟通,不论聊什么,都是对于自己内心忧虑和焦虑的一种宣泄和释放,和人聊聊天的感觉很好,情绪也逐渐变好了起来。

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无论是许久未见的同学,还是好久不聊的朋友,话也多了起来(至少在这段时间),和每个人都好好的聊一聊,不是负面情绪的倾泻,仅仅是自己最近状态的介绍以及对于一些事情的看法的交换,也能够重新找回自己的信心,走出低迷的情绪和抑郁的状态。

在整体环境不佳的情况下,对于个人而言,最好的办法是:

  • 保持身体健康(运动);
  • 努力学习外语(交流);
  • 持续投资自己(读书)。

这也是在和大家的交谈中,总结的办法,和传递给大家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