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自己的演讲能力

/ 0评 / 0

工作中因为业务需要,或者汇报需要,常常会遇到要在多个人甚至更多人面前分享或者演讲,甚至是授课教学,需要把自己的知识或者能力通过这种方式在一个场合(线上或线下)传递给其他人。听众可能是数十人,也可能是数百人,甚至可能是上千人,在面对这样的场合,尤其是线下一个大的舞台或教室,看到台下乌央乌央的听众,很多人会感觉到无比紧张,以至于只能按照PPT的文字读,或者紧张的说不出话,又或者结结巴巴地一个字一个字往外蹦。

即便是在线上会议,一旦想到其他人在听自己的分享,也禁不住会打颤,一旦思绪被打断,或者讲不下去,便不知道该怎么接着继续,容易造成冷场的局面。

笔者在刚工作不久第一次在公司内部分享时便完全不怵,后来在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人群(技术人群、管理人员、政府机关人员)都做过分享、演讲或培训,话题涉猎也较广泛,有政策的、安全的、开发的、意识的等等,算是积累了一些演讲相关的经验和浅薄的理解,故分享一下如何提升个人的演讲能力。

本文中的“演讲”不限于正式场合和非正式场合的演讲、培训、授课和发言,行为都是在多个人面前发表自己的言论,场合也不限于线上或线下以及场地的大小。

对于演讲者而言,常见的问题会包括:

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主要是紧张,日常沟通中出口成章的人,可能一站在听众面前瞬间不知该怎么做自己,手脚冰凉、四肢发麻、大脑一片空白,脑子里嗡的一声——只盼着怎么度过这难熬的一段时间。

有很多中让克服自己紧张的办法,小时候甚至听过在上台之前用力推墙,通过力量的消耗让自己放松(这并不好使),还有的办法是深呼吸,通过增加大脑供氧来让自己放松(这有点帮助)。

既然紧张是核心问题,放松自己是目的,那么办法便不仅限于上面两种,仔细分析演讲本身,就会发现紧张的来源是听众给的压力,也就是我们的身体很紧张是因为看到一个个黑色的点点在台下时候,众目所归给自己带来的压力和焦虑,眼睛看到的传递给大脑而后再由大脑刺激造成紧张、焦虑和不安。

所以关键在于怎么看待等待着听自己分享的听众,以笔者的经验,紧张与否不取决于人数,甚至听众越多越不紧张,取决于听众的质量(或是社会地位,或是专业水平)。以100人的听众为例,实际在演讲开始之后,很快就会有大约50人在悄悄忙自己的事(玩手机、看电脑),25人眼睛看着台上,心里却在想其他事情(晚上去哪吃饭,周末去哪儿玩),25人真正在听演讲者分享,其中的12人不大听得懂,13人是相关专业的。这个例子中的数据并非统计数据,而是演讲中存在的几类人群,意思是真正专注在分享内容的人并不多(至少自己可以这么认为),如果大脑接受这样的想法,那么心里认为的听众数量会大大减少,自然而然便能够缓解自己的紧张。

人体对于陌生和未知的环境会天然有恐惧感,而眼睛是了解环境的主要器官,就像做空翻这样的高难度动作,在没有尝试之前,恐惧主要来自眼睛和大脑对做这些动作时候视觉变化不熟悉,所以会有人扶着先熟悉和适应视觉的变化,然后再纠正动作本身。所以,在演讲开始之前,无论是什么样的场地,可以先站在自己演讲的位置熟悉下演讲时候的视角和环境,让身体适应自己所在位置和周边环境,同时也可以检查电脑、话筒或相关设备的可用状况,以及调整声音音量,避免演讲开始之后发生设备不可用或演示视频/音频时声音过大或过小,也就是尽可能让演讲过程中的一切动作是在自己的预期之内,这样同样可以降低恐惧和无助感,这也是为什么大型活动要反复彩排的原因,即便王杰这样的资深歌手,也坦言每次演唱会自己都会紧张。

在演讲过程中,眼睛除了看分享的PPT之外,还需要和听众有眼神接触、交流,这种情况下也会加剧自己的紧张。其实大可不必雨露均沾,面对听众多的场合,基本不可能每个听众都看到,后排的听众甚至连是男是女都不一定看的清楚,只需要兼顾左、中、右方向的听众即可,比如从左、中、右三个方向看到几个自己看着眼顺的、好看的听众(可以在熟悉场地的时候选择),每次环顾和眼神接触看固定的几个人即可,对于听众而言是看不到演讲者真正在看谁,但可以根据眼神的方向判断Ta在看哪个方向,同时可以让听众觉得演讲者和自己有眼神交流,避免没被注意到的听众有被冷落的感觉。

表达障碍

表达障碍主要是在PPT编写和演讲时候的口头表达。PPT严格意义上是不应当有太多的文字,甚至忌讳有太多的文字,文字太多不如直接看书或看Word文档,所以PPT中的文字表达是组织PPT的内容,保持连贯性和保证结构化。口头表达是演讲过程中口头讲给听众的动作,听众一方面是看PPT,但更多会听演讲者怎么说,演讲者的口头表达还可以调节演讲的时长,控制演讲的节奏。

文字表达

如上所述,PPT的表达主要是通过图表文,图表占比更多,文字偏少。关于图表的设计可以参考阅读《用数据讲故事》(Storytelling with Data),通过图表能够更突出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有些时候甚至只需要一张图便可以很好的传递要表达的意思,演讲者的工作是要通过口头表述来解释图片中更多的意思。

无论使用什么样的图表和文字,每页的PPT都需要传递想要表达的完整信息,尤其是听众想索要PPT文件的情况下。即便是纯文字内容,也可以通过图表来组织,既能够显得页面饱满,也能够结构化页面的内容,相比看起来干巴巴的文字更容易让听众一目了然。

PPT中的每一页如果要传递的信息过多,可以通过演讲者模式,将要表达的要点记录在备注信息里(比如例子、案例),这样可以避免自己忘记,只是在分享时需要将PPT切换为演讲者模式。

在讲述案例或内容时,根据PPT的结构可以形成逻辑自恰或结构完整,能够让听众对内容有更好的感受,典型的结构是树状结构和环形结构:

PPT的内容结构很重要,相同内容不同的页面结构给听众的印象也是不同的,关于如何制作PPT常见错误可以参考《Common mistakes in PowerPoint and what makes a bad presentation》。

口头表达

PPT的作用是传达强有力的观点,因此PPT过于华丽反倒华而不实,令人眼花缭乱,也是为什么书籍是人类知识传递最好的媒介。但PPT不大可能像书本一般传递完整的信息,因而需要演讲者通过口头讲述PPT中的观点。

语言表达是大脑中内容的外在传递方式,关键在于怎样在大脑中构建自己将要表达的内容或信息。笔者的经验是,在大脑中形成一张图,或是一棵树,或是一条线,PPT的段落便是树的节点,PPT的页面便是叶子节点,而节点的细节便是每一页PPT中更为详细的案例等补充。每次演讲只是把脑海中的图像按照节点叙述出来罢了,但这总还是不够,会将演讲做的呆板和无趣,演讲者也容易陷入到自说自话的状态。需要在每次演讲中结合受众的特点、场合、场地、内容对演讲的内容加以调整,对于每一页PPT或者每一段的演说有足够的思考和充分的理解,这样在任何一个环节都能够根据情境的不同使用不同的话术、措辞、语调、风格进行演说,而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进行大量的阅读和写作,阅读帮助掌握文字表达的能力和技巧,以及了解不同风格的文字和表达,写作帮助练习文字的整理和思维的表达,和写程序一样都是使用词语、标点和语法构建一段文字(代码)以能够让阅读文字(代码)的人能够理解写作者的意图。久而久之,是能够形成自己演说的风格。

技术障碍

时长掌控

对于大多数的演讲而言都是由时长限制的,比如投标过程中讲标的时长不超过20分钟,学校里讲课的时长不超过45分钟,活动中的分享时长不超过1个小时,甚至一些简短的分享要控制在5分钟或10分钟之内。

对于演讲时长的掌控,首先需要了解演讲内容的整体结构,知道大概分享内容的多寡,在每一个页面或阶段能够预知到还剩余大概多少的内容。笔者曾经遇到一次分享,剩余的时间还很多,但知道PPT内容所剩无几,于是不得不利用最后的2页PPT尽可能地多讲来延长分享的时间,最终延长到半个小时达到分享应有的时长。

其次,在多次的演讲经历中,注重注意自己讲话的语速和节奏,了解自己不同语速的讲话时长,有一种练习方式是心里默念60秒,觉得60秒达到时与倒计时比对,了解自己对于时间流逝速度的感官和感觉(这种方式同样有助于个人时间管理,即每个人每天的时间是不同的)。在演讲的过程中,如果现场有钟表更好,如果没有可以戴一只手表或者那个手机,在演讲的过程中关注下时长和时间,又或者开启PPT演讲的计时功能,了解已经讲了多长的时间。

演讲时长的掌握能力来自经验和不断的练习,虽然时长控制很重要,但多数时候也没有人会介意超时的问题,因此只要不是时长远远的不够,比如讲标20分钟,结果只讲了10分钟就结束,或者上课45分钟,结果只讲了25分钟就开始让学生自习,其他情况下的略微超时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更何况在大型的、正式的演讲场合,往往会有工作人员提醒还有5分钟等倒计时提醒,帮助演讲者加快演讲的节奏和进度。

氛围烘托

上文提到的枯燥、误区的演讲对于新手而言尤为容易出现,比如直接照着PPT的文字从头到尾念完,如果是在午后演讲,与会者往往容易听着听着打瞌睡。演讲风格的影响和方式的选择,可以烘托演讲现场的氛围,让会场变得诙谐有趣。

一种方式是讲故事,或者讲案例,尤其是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听众对于纯理论的内容往往没有兴趣,但没有人会拒绝一个绘声绘色的故事,无论故事是否动听,就故事本身就足以让大家竖起耳朵了——人人都有一颗八卦的心。故事的长短也可以用于调节演讲的时长,同样的故事可以讲长,可以讲短,也可以借用故事的内容将想要传达的意思融入在内,所以不必计较故事本身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重点是讲出去的故事是否能够让听众信服,比如一次学校的分享中,为了激励台下女同学投身到信息安全的行业中,我特意将演示视频中露出粉色上衣同事说成女生,好让女生们知道,即便是女生也可以做技术工作,也可以做很好的技术工作。

一种方式是讲笑话、打比方,尤其对于科普类的分享而言,过于专业的表达会劝退多数听众,沟通本身就需要用对方能够理解的方式传递我方想要表达的意思,所以如何用对方能够理解的用词和话术表达专业的内容是一种考验。讲笑话或者说梗可以活跃现场的氛围,只是需要演讲者在日常生活中搜集、记录或者留意好笑的点或梗,即便不如此,将实时的热点新闻或事件通过演讲讲出来也能够起到类似的效果(多数人在一起会影响笑点降低,同样的喜剧电影一个人看和电影院看笑声也是不同的),倘若能够将这些热点新闻或事件与要表达的观点结合,再加上比喻的方法,便可以形成一个笑点或梗。除非知晓听众真的都是演讲话题相关的专业人士,打比方最好不要打专业领域的比方,对方可能听不懂,要尽可能确保所做的比方是听众一定能够切身体会或亲身经历的,比如每个人都会有衣食住行,那么打比方、作比喻就可以从这四方面着手,用购物、吃饭、住房、出行举例子。这样的方式无论是对于普通听众,还是企业、机关管理层都是适用的,切忌的是说黄段子或黄色笑话,其中的度把握不好容易伤害到女性听众。

还有一种是增加互动,也就是向听众提问,但没有必要指定某位听众提问(除非是表演节目或互动节目),互动也同样可以增加演讲的时长(笔者曾经观看的某个儿童话剧仅互动就占据了大半时间)。可以就演讲或分享的话题中内容向观众提问,提问、回答的互动中也能够增加回答者和其他听众对于内容的印象,某一次的管理培训课上笔者被老师挑中上台回答关于领导力的问题,这个问题的答案至今还印象深刻。同样,也可以在互动过程中演讲者更好的了解听众的群体,以及让自己有足够的时间放松。

临场应变

在演讲过程中总是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话筒没有声音、PPT无法翻页,设备问题倒也好解决和应对,无非告诉大家稍安勿躁、稍作等待,更棘手的是以下几种情况:

大脑空白:分享过程中突然走神或者分心,不知道如何继续往下讲,脑子里一片空白(我是谁、我在哪儿、我在干什么),这个时候可以稍微冷静下,抛出一个话题相关的问题让听众做回应,给自己留出时间来恢复状态。

讲错了/漏讲了:很多时候在演讲过程中会意识到自己前面讲错了或者漏讲了内容,如果再立即补充或回过头纠正,会让自己手忙脚乱,打乱演讲的节奏,所以想到这类问题接着继续往下分享就好,如果在后续的演讲过程中能够找到契机callback,便可以利用这个机会纠正之前讲错的内容或者漏讲的内容,如果没有这样的时机,索性讲完就可以。讲错和漏讲是在所难免的。

被提问了尴尬的问题:有的时候在互动过程中,演讲者会被提问一些非常尴尬或难以回答的问题,无论怎么样回答,都要保持镇定和冷静。如果问题不好回答,可以提示对方结束后私下交流,如果问题回答内容较长,可以做简单的交代和描述,无论是什么样的问题,都需要通过回答来显示自己的专业性和真诚。

演讲很好地锻炼自己表达和口才的活动,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场景下,良好的演讲能力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笔者曾经在标书内容不占优势的情况下通过讲标给客户传递的信心而中标。练习和提升自己的演讲能力,可以有助于自己在职场、工作上的成长和自我提升。

知识共享许可协议  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 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