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后第一份工作是做数据支撑,在电信公司办公楼的一个大房间里和其他公司的员工一起,为电信公司提供应用、系统和数据的支持,出门左拐左拐再左拐,走大约50M才到对接的电信公司信息化部。平日里,和信息化部的电信员工几乎很少有面对面的沟通,只有发生故障、上下班或上厕所的时候,才能遇见彼此,发现大家换了新发型或新衣服。所有的工作沟通和交流,几乎全部通过QQ(当时微信刚刚出来)、电话和工单系统。

有一天,我问公司经理,既然我连公司VPN在家里也可以工作,为什么还需要每天跑到客户现场来办公。经理的回答不大令人信服。

沟通成本,是所有岗位最大的成本,哪怕是在街边修鞋,也得花最多时间了解客户的需求和让客户理解自己的做法。看似每晚加班忙碌的程序员们,可能是因为白天的大量时间花在开会、开会、开会上,以至于不得不在夜里一个人静静地敲打代码缓和内心的愧疚。

有一年,去外地出差三天,期间同事竟然丝毫没有发觉我没在公司,却依然可以很顺畅的协同工作,大家已经习惯了在企业微信上沟通工作,只有需要面聊时才会问一句“在公司吗?”。无论公司规模大小,超出工位2-3米,靠站起来吼一声已经无法顺畅沟通了,最便捷的方式还是选择线上沟通,甚至奇怪到哪怕对方就在对面或旁边坐着,也在“不辞辛苦”地用文字发给对方。

于是现在的工作中,线上沟通(钉钉、企业微信、微信、Slack、QQ、飞书)、线上视频(Zoom、Skype、腾讯会议)、线上共享(微盘、Dropbox、Onedrive、Teams)、线上协作(Google Docs、腾讯文档)已经成为日常工作的常态化方式,在沟通方式上,绝大多数时候在办公室和在家并没有什么差别,一家公司有多个办公室或者多个楼层时候,跑去对方工位找人的机会有多大?

当时那位经理给我的回答是,在客户现场办公是为了让客户看到我们有人在,心里踏实。言辞间感觉客户是学校的教导主任。

狱警的既视感

无论选择什么方式,都是为了提升沟通的效率,而良好沟通的前提是双方都具备不错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很多时候不得不见面聊一下,都是因为“说不清”或“搞不懂”,而当面聊可以掏出自己的那根笔在纸或白板上画给对方。所以远程工作,一方面需要有良好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好在现在上网也不花什么钱,打游戏时长时间挂着语聊已是家常便饭,一方面需要白板一样的东西辅助表达,比如企业微信视频群聊也可以做视频群聊的同时展示文档或画笔涂写。

除了坐在办公室可以让客户放心(看到你们真好)或者让老板放心(看到你们没跑),当所有人聚在一起办公时,可以形成办公的氛围,其他人都在盯着屏幕快速敲打着键盘时,懒懒地躺在椅子上边吃零食边看剧就会显得不合时宜、不好意思。整个团队都远程工作(如37Signals、Gitlab),需要团队成员有不错的自制力,或者归根结底是需要严格目标导向的团队管理。反过来,远程工作同时可以避免办公室里不必要的被打断,而没人打断的情况下,工作效率也自然提高。

酣畅的效率

远程工作时,至少需要每个成员有共同的在线时间(至少3-4个小时)方便沟通,需要每个成员能够随时联系到(失联与旷工无异),需要良好的沟通能力以及自制力(不会被男/女朋友、电视机、猫转移注意力),如果团队目标和过程管理的好,这些自然也不是必须的,毕竟达成目标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把人看得牢牢的。

在远程工具的选择上,则是不一而足,毕竟工具只是辅助的。

我司使用的工具集如下:

  • 企业微信(包括公告、审批、300人群视频/群语音、日程安排、会议预约);
  • 乐享社区(包括知识库、论坛、课堂、投票、学习路径、考试);
  • 乐享小直播(支持不限人数的一对多直播,和娱乐直播无异);
  • TAPD(包括敏捷开发过程的一系列信息共享、同步和协同);

另外,很多人在谈论的扁平化管理,关键是信息至上而下传递时足够快且不失真,而并非单一的减少管理层,后者只是一种手段,不是唯一手段(首次用这种方法落实这种理念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通用电气,那时的沟通全靠口口相传、层层传达,因此减少管理层是扁平管理、提升沟通效率的主要办法)。知道为什么做而不是做什么在今天尤为重要,办公信息化如此发达,信息快速传递且不失真已经不是一种困难,比如川普一个电视直播就可以不出半天让全球都知道他对疫情has one big big idea!